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必须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的习惯。
黄显畅工作案例[3]: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的“社会”课堂
教学片段一:
课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
教师引言:……
学生阅读课本;
播放录像:人民解放军英勇抗洪,为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家”的感人场面
分组讨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学生代表汇报:……
教师总结;
……
点评:学生们凭借这个与常见的社会现实的接触,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
教学片段二:
课题:《经济全球化》
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
布置任务:关于“四会柑橘种植问题”的调查,
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各机关、农村,采访政府人员、技术人员、农民等等
作业要求:写一篇1000字报告
成果展示:将每位学生的调查报告(论文形式)张贴在教室宣传栏上
活动效果:通过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得,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
点评:学生的社会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集……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充实学生的心灵。
评析: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评论